知識文章

疫情下更要注意:改善室內通風!

天下雜誌 2021-05-29

相較於戶外空污,室內空污始終未獲得重視。新冠疫情爆發以來,終於出現轉變。為了人民健康,全球政府應該以此為契機,更積極提升室內空氣品質。

1842年,英國社會改革家查德威克(Edwin Chadwick)發表了《對英國勞動人口衛生狀況的調查報告》,內容記錄了英國因社會階層與地理位置差異造成的不平等。查德威克彙整的資料顯示,衛生狀況不佳會影響居民健康。這份報告最後促使英國城市重整潔淨水源供給並設置集中處理的汙水系統,進而成功減低傳染病(特別是霍亂)的傳播。進入20世紀後,世界各地陸續出現類似改革,強化食安、減輕戶外空污。

現在,最新的公衛焦點是提升室內空氣品質。

研究指出,學校通風程度長期不足。一份針對一百間美國教室做的研究顯示,有八十七間的通風率過低。丹麥、法國、義大利、挪威、瑞典的研究發現,66%的教室室內空氣品質未達健康標準。美國孩子氣喘的比例很高,每十三個差不多就有一個有氣喘,而誘發氣喘的過敏原在學校內很常見。戶外空污可能進到建築物內。孩提時暴露在空污下,神經發展與學業表現都可能受到影響,甚至會致癌。

問題不只限於教室。許多人有九成的時間待在室內,研究人員發現,許多不適症狀都與室內通風不佳有關,包括:頭痛、疲倦、喘不過氣、咳嗽、頭暈、想吐,眼睛、鼻子、喉嚨、皮膚也可能會發癢。通風不佳被認為是曠職情況加劇、生產力下降、氣喘的元凶。

新冠疫情使室內空氣品質的問題變得更為急切。新冠病毒會乘著肺部呼出的空氣粒子散播出去,那些粒子會懸浮在通風不佳的室內空間。

要確保建築物內部和室內公共空間的空氣乾淨、無病原體並不困難。
第一步就是要提供民眾更多資訊,讓他們了解通風程度。二氧化碳濃度是很好的通風指標,只要幾台便宜的感測器就可以計算出來了,如此一來室內空間的使用者就可以獲得實用的資訊,知道什麼時候要開窗戶或是升級空調系統。政府也應該設立國家的室內空氣品質標準。其中一個落實方法是核發通風證書,有點類似核發食品衛生證明書給餐廳的概念。

做到這些事情不需要大筆經費。近期一份研究發現,全面提高美國中小學的通風標準以達到最低標,只要美國平時教育經費的0.1%就夠了。拜登提出的「美國救助計劃」(American Rescue Plan)中,規劃了1230億美元用來強化學校的基礎設施,其中通風品質被列為優先項目。其他國家也應該跟進。

加強通風這項投資很值得。室內空氣品質好,學生的學術表現會變好,數學、閱讀的成績提升,學生上課將更加專注。辦公室員工也會受惠。研究發現,在通方良好的辦公室內工作,員工的認知分數比在傳統辦公環境上班的人員工高出61%。

通風是公衛議題中被遺忘的一環。查德威克的衛生報告提升了大眾的標準,開始預期要從水龍頭取得乾淨的水源。新冠疫情就是像那份報告一樣的警鐘,讓政府終於意識到自己應該確保室內空氣品質。

文章來源:天下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