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07/18
室內空氣品質
-
2,556
2022/07/18
室內空氣品質
2,556
在Covid-19新冠病毒的高傳染力之下,口罩成為最重要的防護配備之一,但依流行病學專家的推斷,新冠肺炎可能如同流感般的隨季節反覆流行,而密閉空間內的感染更成為主要的傳染場域。以現代都市生活模式,人們在室內空間留置時間可以高達90%以上,因此室內空氣品質的改善,成為後防疫時代大家必須學習的功課。
1. 監測空氣品質:
「空氣」看不見,摸不著,除了有臭味和煙霧時可以感覺到,多數時間都是無法察覺空氣是否「乾淨」的存在,但是,空氣卻是人體一天當中交換最多的物質。一位健康成人休息時,每次換氣約0.5公升空氣,每分鐘呼吸頻率約12~16次/分,每天24小時,換算每天要吸入1萬多公升空氣,因此空氣品質的好壞對健康影響頗巨。空氣中污染物越多,呼吸時被帶入肺部的有毒物質就越多,自然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導致癌症發生機率上升;相同的概念,空氣中的病毒濃度增加,在呼吸時進入呼吸道的病毒量也隨之提升,增加感染肺炎的機會。
空氣品質好壞,和身體健康息息相關,就像乾淨的水對身體有益,但若是喝髒水,會造成身體不適或生病。要如何確定吸入的空氣品質?就如同將自來水經過濾水器過濾後再飲用,當戴上口罩時,彷彿在鼻子前面加上濾網,根據不同粗細等級的過濾條件,將空氣過濾後再吸入體內。疫情期間,當取下口罩時,我們無法確定吸入的空氣品質該如何評估是否乾淨,難道有空氣清淨機運轉的空間就一定有乾淨的空氣嗎?單純的空氣清淨機和潔淨空氣無法畫上等號,最多只能說,有試著保持空氣潔淨,但效果如何?對空氣品質的監測正是評價空間中空氣乾淨與否較為客觀的方式。
空氣品質監測,從基本的二氧化碳(CO2),懸浮微粒(PM2.5,PM10),臭氧,甲醛,到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細菌,黴菌……等各式能監測定性或定量的汙染物質都有,但是各式的物質有不同的檢測設備及檢測方式,一般家庭或辦公環境在室內人員的活動下,也不易全部連續監測。因此,如果要判斷室內空氣是否新鮮,換氣量是否充足,主要是以CO2作為指標,因為二氧化碳為人體呼吸的代謝產物,當二氧化碳濃度明顯升高時,即顯示出室內換氣量不足。
2. 保持適當的換氣量:
依照環保署建議,「室內二氧化碳濃度」標準不應超過1000ppm。(香港室內空氣質素中心認為:辦公室的一般二氧化碳水準應在600-800 ppm 範圍內)
一般室外的CO2濃度約400~450ppm,當室內人數上升時,呼出的CO2累積濃度自然上升,若無適當的通風換氣,致使CO2長時間超過1000ppm,室內人員可能產生病態建築症候群,相對的,也代表室內空氣中的病毒濃度跟著升高,造成呼吸道感染機會隨之上升。如果室內CO2濃度在人員進出活動時能維持在800ppm以下,則可謂室內空氣品質維持在良好通風換氣的狀態,可以減少污染和感染的風險。
3. 引導室內氣流方向:
以室內二氧化碳濃度作為室內空氣換氣量的指標,當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需要逐步檢查造成超標的原因。
我要回應